KOK综合体育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7-25 13:59:10

  KOK综合体育7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有关情况。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延昌,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处处长姜佐臣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习对山东、对青岛海洋工作寄予厚望,作出“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青岛做好海洋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围绕落实习重要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并赋予青岛一核引领的定位。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嘱托,坚持把海洋工作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市委全委会也对海洋工作进行了专章部署,持续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2023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5%,列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三位。预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7%左右。

  发挥市委海洋委统一领导作用,召开现代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座谈会、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座谈会、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系列座谈会,建立完善重点攻坚、项目观摩、招商推介、过程管理等工作机制,举办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北京、上海推介大会,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海洋发展工作。中央办公厅两次来青开展海洋强国建设回访调研均给予肯定。

  联动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硕果计划”,2023年,全市涉海技术交易额69.35亿元,同比增长70.0%。今年上半年,全市涉海技术交易额28.21亿元,同比增长186.7%。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38家,研发费用投入共计约53.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约为4.9%,拥有有效专利超过1.7万件。培育涉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6家、独角兽企业16家、瞪羚企业80家、雏鹰企业80家。

  推动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集团等央企在青搭建深海科研平台。发布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1个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以及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海洋大模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启动运行,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加快建设,“国信1号”养殖工船累计收鱼超过3000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占全国总数1/8,居全国第2位。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开拓“海上观青岛”旅游航线,建成运营国内首家以海洋为主题的科技馆,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1.3亿人次,旅游收入1910亿元。

  建设智慧海洋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海洋监测预警体系。落实浒苔前置打捞机制,在部、省、市的领导支持下,今年浒苔防控处置平稳有序、成效显著,浒苔上岸量由万吨级降至千吨级。利用中央财政专项国债,首次构建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升对海星等局地性海洋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实施互花米草全域治理,治理面积1531公顷。

  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奋力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走在前、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

  争取青岛港新版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放大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效应,争取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试点,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船舶交易、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推动青岛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

  积极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高质量办好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活动,争取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永久落户青岛。高水平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吸引国际组织机构落户,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国际海洋领域相关标准制定。依托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加强与全球各国地方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开展海洋领域交流合作,构建以海洋友城为节点的蓝色城市伙伴关系网络。

  深化海域使用权招拍挂,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全力做好重大石化项目等用海保障。全面落实“湾长制”,推进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深入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强浒苔绿潮跨海域联防联治。积极发展蓝碳产业,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推动海洋碳汇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海洋碳汇金融产品,带动海洋碳汇供给和消费。

  法治时代网记者:《青岛市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打造现代渔业样板,请问今年以来青岛市推动渔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孟庆胜: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习经略海洋、树立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加快渔业结构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渔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渔业产量产值实现双增长KOK综合体育。持续加强渔业生产日常监测调度分析,及时掌握渔业运行态势,增优势、找短板、补弱项,推动渔业经济平稳增长。1-6月份,全市水产品产量39.4万吨,增速4.25%,渔业产值增速预计4%以上。

  二、种业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由包振民、陈松林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14个专家团队入驻,着力开展水产种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成功研发大西洋鲑性逆转技术,诱导培育大西洋鲑伪雄鱼,培育鱼苗33万尾,三文鱼养殖种源自给实现重大突破。持续推动科企联合育种攻关,围绕刺参、牡蛎、海马等重点品种推荐申报8个水产新品种,育种水平持续领先全国。

  三、深远海养殖先发优势不断扩大。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顺利,9万立方养殖水体的“深蓝2-2号”网箱投入使用,试验区内在养三文鱼超过53万尾,预计年底再次收获。“船载舱养”模式不断成熟,“国信1号”养殖工船累计产出大黄鱼3000余吨,2艘15万吨级“国信2号”养殖工船建造进度超过70%,预计2025年初建成,推动全市深远海养殖水体突破170万立方米。

  四、陆基设施渔业加速转型升级。以工厂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传统渔业养殖升级改造,推动集约化、设施化发展,全市工厂化养殖水体达到200万立方米。在西海岸新区打造刺参种质资源场,建成多楼层立体式刺参育苗车间7000余平方米,推动刺参良种“上楼育苗”。在城阳区新建工厂化循环水生产车间3000平方米,年产海马苗种5000万尾,产值可达1.2亿元。

  魏延昌: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四五”期间深入开展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2023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3%,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是以湾长制为平台,统筹实施“云监管”。2017年青岛市作为全国首批“湾长制”试点城市,始终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强治理体系机制建设,形成“党政同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陆海一体化治理体系。印发《青岛市关于推行湾长制加强海湾管理保护的工作方案》,以及巡湾、部门联动等相关制度。建成使用湾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探索“云监管”模式。2020年以来,市区两级共计云巡湾584次,有力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管海治海责任落实。

  二是以整治排污口为着力点,把好污染物入海闸口。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取缔一批、治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完成6174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建立“一口一档”,健全完善“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海排污口管理体系,开展排污口动态排查整治,抓好日常监管。

  三是以胶州湾为重点,打赢重点海域攻坚战。制定印发《青岛市打好胶州湾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落实3项重点任务16项措施。印发《胶州湾海洋塑料垃圾“清漂”专项行动方案》,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治理,保持亲海岸滩等重点海滨区域无明显塑料垃圾。研究制定胶州湾健康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胶州湾、丁字湾、崂山湾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获取90余万条信息数据,为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四是加强系统治理,稳步提升美丽海湾覆盖面,在全国率先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美丽海湾建设新模式,积极推进美丽海湾创建。坚持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灵山湾荣获首批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崂山湾荣登首批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榜首。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海湾建设带动海洋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海湾环境质量、生物生态状况、亲海环境品质的“三优”,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海洋强国和美丽青岛建设。下一步,我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青岛早报记者:请问我市近年来在港口航运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姜佐臣:近年来,我们立足“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不断推动青岛港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晋位升级。围绕推动港口航运发展,市交通运输局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提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提出青岛港总体规划“战略留白”方案,并获得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认可。积极争取将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工程、琅琊台湾作业区湾底通用码头工程和东部集装箱码头工程列入《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扎实开展港口项目攻坚,2023年以来,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三期、振华原油库工程等12个项目相继竣工,新增年通过能力643万吨、70万标准箱,新增库容200万立方米。

  二是强化枢纽功能,提高港口辐射带动能力。深化拓展海运物流网络,全面构建“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贯通印巴、中东地区并联通欧美”的航线年新增集装箱航线余条,航线密度北方第一。持续提升多式联运能力,加密海铁联运班列。今年上半年新增内陆港9个,海铁联运量达到13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

  三是强化要素集聚,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牵头出台《青岛市促进航运产业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组织开展航运政策奖励资金申报。牵头组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加速航运、贸易、金融产业融合。建成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发布集装箱和RCEP指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全面提升港口引航服务能力,国内首创港池内“套泊热接”,结合“深水航槽直靠”等引航新举措,加快船舶周转和通航效率。

  四是强化政策引导,提质智慧绿色港口建设。联合海事部门发布《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推进港口船舶岸电使用常态化。今年上半年岸电接电量同比增长364%。加快港口智慧绿色转型,青岛港建成全球领先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国内港口首座加氢站。青岛港口企业获评“最具影响力绿色企业品牌”“亚太绿色港口”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推动青岛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打造服务全球的一流港口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批复,推动更多港口纳入国家KOK综合体育、省重大项目规划。加快推进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港投万邦矿石码头、12万吨级油品码头、北三突堤7-8#泊位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打造畅达完善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董家口至瓦日(兖石)铁路联络线建设,配套建设董家口港区中线铁路。完成沈海高速公路(南村至青日界段)改扩建工程、董家口至梁山高速公路(沈海高速至新泰段)工程。

  三是加快打造通达全球的航运物流网络。深化拓展东南亚、印巴、澳新等“一带一路”及RCEP航线组群,积极争取沿海捎带政策试点。2024年计划新增集装箱航线条,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突破900列,海铁联运量突破235万标准箱。

  四是加快打造全球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口。实施传统集装箱码头、干散货码头、液体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推动港口货物运输绿色转型,努力提升大宗干散货清洁运输占比,深度挖掘光伏、风力、冷能发电潜力,加快建设清洁低碳的绿色港口。

  山东商报记者: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进程中,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哪些成效?

  隋俊昌: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以来,勇担“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国家使命,纵深推进经略海洋战略,海洋产业加速聚链成群,蓝色引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新区海洋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49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974.5亿元、总量翻了2番,年均增长14.9%,分别占全市、全省、全国的40.43%、11.6%和2%,交出了一份向海而兴的“高分答卷”。

  一是建设涉海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高地。推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1家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2所涉海高校在新区布局,集聚海洋人才7.6万人,涉海合作院士27名,涉海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43家。二是打造关键技术攻关前沿阵地。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攻关。落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藻加工基地,以及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国家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试验。三是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设立1亿元高校校长基金,支持11所高校95个项目在新区转移转化。高水平搭建海洋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在新区实体运营。

  一是放牧深远海,建设“蓝色粮仓”。创建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实现了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16处、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二是聚力高精尖,打造“千亿集群”。高标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海葵一号”“国信1号”“深蓝2号”等一批大国重器,从新区昂扬出海、誉满全球,预计上半年新区完成海洋生产总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壮大“蓝色动能”。瞄准“4+2+4”海洋重点产业,加快推进潍柴海洋装备制造、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等总投资875亿元的66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新招引了三峡能源等总投资135亿元的25个涉海项目,海洋产业能级持续跃升。

  一是高水平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新区,成功举办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等重要国际性活动,连续举办7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成为省内唯一保留的涉海国际论坛。法国驻华大使、法国总统联合国海洋大会特使等500余名政商学界高级别人士先后到访新区,共商全球海洋合作发展路径。二是打造海洋领域改革开放高地。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自贸试验区跨越发展,海域使用权及海上构筑物所有权登记改革等79项创新经验在全国KOK综合体育、全省推广,获评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西海岸新区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超过6.6亿吨、2800万标箱,青岛港海铁联运蝉联全国“九连冠”,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