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扬州市“六个好地方”建设系KOK综合体育列新闻发布会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02-02 04:55:51

  KOK综合体育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你们参加“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扬州市‘六个好地方’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将邀请相关部门和地区围绕“绿色发展、美丽宜居”好地方建设介绍有关情况。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新闻媒体有:新华网、中国新闻社、央广网、新华日报、省广电总台、现代快报、江苏经济报、凤凰网、网易新闻、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扬州广电传媒集团等。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宜居好地方建设的相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牢记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美丽宜居好地方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加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加,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环境、好生态也成为了扬州好地方的鲜明底色。十年来,扬州相继获得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邗江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广陵区入选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扬州三次被省政府评为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城市。十年来,市区PM2.5浓度由2013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到52.9%,同期的空气优良天数比率由64.9%提高到78.4%,提升了13.5个百分点;全市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由55.6%提高到93.6%,提升了38个百分点,全面消除了劣V类水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水质稳定达到Ⅱ—Ⅲ类。自2013年10月通水以来,扬州已向北输送清水超过550亿立方米,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十年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由2014年的87%提高到去年的93.6%,七年提升了6.6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十年来,我们深入推进“263”专项整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调优调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统筹“控煤、治企、管车、抑尘、禁燃”五气同治,推进“全域治理、全河(湖)达标”行动,三年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14%;全市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化工企业由586家压减至93家,完成了扬农化工、联环药业、金豹皮革等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3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筑工地实行了扬尘标准化管理,迁建了高邮市、宝应县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彻底解决了水源地的环境隐患,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1010平方公里,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运河三湾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

  二、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十年来,我们将保障南水北调源头水质、推进长江大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在全国首倡并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连续两次写入省党代会报告。完成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退渔(养)还湖12万亩,在沿江、沿大运河建设了6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建成“七河八岛”、“运河三湾”等总面积近130平方公里的10个大规模生态中心。将长江干流扬州段89.6%的岸线划定保护,划分为岸线保护区、保留区和控制利用区,退让生产岸线万平方米,生态岸线个百分点;全市修复湿地3.72万亩,成片造林44.2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由36%提升至67.9%,提升了31.9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由22.97%提升至24.02%,提升了1.05个百分点。开展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初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有人说,江豚用微笑为扬州生态点赞,KOK综合体育小鸟用翅膀为扬州生态投票。这两年在三江营水面记录江豚活动602头次,其中母子豚就有49头次。我市被记录的鸟类已达300种,近两年首次记录到红脚苦恶鸟、白胸翡翠等珍稀鸟类,成为扬州生态环境不断变好的例证。

  三、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十年来,我们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出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方案》《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量化问责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和文件,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形式,先后制定实施“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决议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十年来,我们全力推进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33.8万吨/日,新改扩建污水管网1600余公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规模从1000吨/日增加到4310吨/日,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处理;全市形成12万吨/年的危废焚烧处置能力和4万吨/年的填埋处置能力,实现自给有余。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组建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指挥调度中心,打造“生态环境一张网”,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咬定目标强力攻坚,争先进位抓突破,以环境质量的改善成效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最后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也恳请大家继续关心支持扬州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我们共同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更加美丽!

  谢谢王局长!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看看在座的记者朋友有哪些问题需要提问,提问前请说明所在媒体单位。请大家举手示意。KOK综合体育

  良好的精神文明风貌是一座城市美丽宜居的底色。近年来,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的工作重点和思路举措有哪些?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近年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细落实《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扬州文明有礼二十四条》,始终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度拓展文明实践工作,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创新和高质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持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创建。2011年扬州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之后连续四届通过复评,2020年高邮市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宝应县、仪征市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市目前有25个全国文明村镇、25个全国文明单位、2所全国文明校园、2户全国文明家庭。大力弘扬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狠抓乡风文明建设,全市85%的村将移风易俗和葬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

  文明培育持续发力展现新面貌。大力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落实两个纲要,注重典型选树,1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2人当选江苏“时代楷模”,32人当选江苏省道德模范,67人/组当选“中国好人”。在全市组织“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常态化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的节日”“七彩的夏日”“缤纷的冬日”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50多场(次)。全市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现新作为。我们整合公园广场、党群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等资源,累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87个。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91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5300多个,累计发布志愿服务活动27万余项。全市建成了30个“扬州好人”文明交通岗、200个“文明驿站”“志愿驿站”,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每年开展“三下乡”、公益集市、线万余人次。

  城市添文明,发展增动力,群众得幸福。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龙头工程,扬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明显提升,文明已经成为扬州的鲜明印记,全市人文环境更加健康向上,社会环境更加安全稳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均得到大幅提升。

  下一步,扬州市将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奋力开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一是健全完善创建机制。推动市县同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实地考察、网上申报等工作制度,切实形成闭环管理。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深入推进、深化拓展文明城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引导市民自发珍惜创建成果,积极参与创建,主动监督创建,变“要我创建”为“我要创建”。三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发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看到成效、看到变化、增强信心。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不断激发整座城市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聚力将扬州打造成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典范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住建部门可以说是“宜居城市”建设第一线的行动部门和责任单位。请问近年来市住建部门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谢谢新华网记者的提问。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是打造“好地方”扬州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近年来,市住建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聚焦聚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快联快通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在推动“绿色发展、美丽宜居”好地方建设中展现住建担当、贡献住建力量。近三年来,市区每年安排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重点工程400个以上。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高水平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努力打造“便捷畅通”的宜居城市。城市快速通行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底,扬州主城快速内环全面建成通车,快速路通车里程近80公里。目前正在实施快速路网外延工程,扬子津路西延(润扬路~甘八线)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车;持续推进江平路东延(涉铁段)工程,加快建设开发东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及运河北路北延快速化改造工程,推动城市快速路网向主城外围延伸,更好地服务主城区及扬州周边乡镇。城市路网结构有效优化。市区道路总里程达到1821.3公里,路网密度达9.5公里/平方公里,高峰期平均单程通行时间28.5分钟,道路交通循环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停车设施不断完善。持续推进停车泊位建设,过去五年市区年均增加公共停车泊位6500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

  二是高品质塑造城市特色空间,努力打造“人文生态”的宜居城市。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认真贯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工作方案,聚焦18.25平方公里古城,开展一批专项行动、实施一批保护传承项目,三和四美地块、小秦淮河先导段、仁丰里三期有序整治修复,正在逐步探索古城保护更新的“扬州模式”。持续实施古城“一水一电一消防”工程,推进古城雨污分流、天然气铺装、强弱电杆线整治以及消防安全、救护通道、垃圾分类等设施建设,累计疏通污水管网超100公里,规整架空线个。南河下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在中国建筑学会首次设立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仁丰里、东关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全力拓展城市生态空间。近年来全市新建、改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306个,市区建成区绿地率42.1%,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 平方米。着力补齐城市水环境短板。高效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全市建成区30%以上面积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市区71条,县、市25条黑臭水体全部整治完成,城市建成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加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汤汪污水处理厂三期(8万吨/日)工程、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8万吨/日)建成投运,主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4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5万吨/日。

  三是高标准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努力打造“幸福和谐”的宜居城市。从2020年开始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目前市级试点项目已达34个,总体建设进度达80%,有16个项目纳入省试点范围。持续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扩大住房保障政策受惠面,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24.5%,基本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大力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全市累计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6.5万套户,其中市区4.5万套户,有力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着力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切实发挥住房吸引集聚人才的作用,“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1万套间。系统实施老旧小区整治,重点解决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等群众反响大的问题,全市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约547个、1146万平方米,惠及11.55万户居民。

  请问市城管部门,今年以来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乡生活品质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感谢你的提问。媒体朋友们,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城管环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以来,市城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绣花”功夫抓攻坚、优环境、强管理、促提升,全力护航“六个好地方”,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具体来说,就是抓好“五个重点”:

  一、以打造“好地方”好环境为重点,着力实施综合治理。制定落实文明创建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五大整治,对城市环境中脏乱差的“顽症”实施综合治理,取缔出店经营、占道摊点16000余处,清理“城市六乱”4万余处,规范非机动车停放6500余处,确保了市容整洁有序;围绕重大活动、重要节庆保障要求,加强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巡查值守,圆满完成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重大活动市容环境保障任务。严管严控道路降尘、渣土扬尘、烧烤烟尘,常态做好洒水喷雾降尘,加大对渣土车违规超载、带泥上路、抛洒滴漏等行为执法查处力度,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以培塑“好地方”好形象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风貌。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大力开展街景容貌提升行动,积极打造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相适应、可观可感的高品质城市空间。按照城市家具“景观化”的思路,分类别对城市家具实施差异化改造,抓好主次干道、商业街果壳箱、垃圾容器科学化、特色化配置,打造城市靓丽风景。按照广告标牌“规范化”的要求,加强主次干道沿线广告标牌整治清理,开展10 条市区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特色示范街区创建活动,提升城市“颜值”。

  三、以创造“好地方”好生活为重点,着力提升住区品质。突出抓好居民小区这个重点,深入开展违法建设防治和生活垃圾分类两大攻坚,建设美丽家园、宜居环境。对侵占公共空间、影响公共安全、损害公众利益的违法建设开展整治,累计拆除住宅小区违法建设12万余平方米。以宣传贯彻《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契机,加快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行动“一领四动”垃圾分类工作新格局。今年将创成228个“四分类”和“三定一督”达标小区,全市所有街道和75%以上的乡镇全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四、以提供“好地方”好服务为重点,着力完善民生设施。从破解城管工作难点、补齐民生服务设施短板等实际出发,优化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布局、功能,着力解决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维护不畅等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环卫公厕、生活垃圾设施、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等民生项目,5座中转站、24座公厕按序时推进。加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设施运行监管。近五年,全市共收运处理生活垃圾657.46万吨、餐厨废弃物24.99万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以探索“好地方”好管理为重点,着力强化效能建设。围绕“攻坚突破年”和机关干部能力作风建设“五大行动”,大力培育和践行“听党指挥、为民服务、崇法善治、追求一流”的扬州城管精神特质,打造“党建红”与“城管蓝”“环卫橙”有机融合的过硬队伍。依托现有数字化城管平台,加快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一网统管”的整体架构,健全完善“机关围绕基层转、管理围绕现场转”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共治合力。转变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明确15种不予处罚和39种减轻处罚情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设施功能,提升容貌品质,保障城市运行,以城市管理高水平服务“好地方”建设高质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也更加兼顾绿色发展。请问目前宝应县在新常态下推进县域宜居宜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首先,感谢您对宝应工作的关心支持。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支持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宝应地处里下河腹地,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板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高质量发展主题,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厚植生态底色。系统推进京杭大运河宝应段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有序实施宝应湖、白马湖“三退三还”,一体建设高品位高品质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和绿色经济走廊。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治六减三提升”专项行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开展,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扎实推进以新型电力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的“3+5”现代产业体系集群发展,拉长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条。发挥优质粮油、有机农业、特种水产、生态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优势,高标准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调结构、推创新,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2021年我县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至49.2%、40.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

  三是建设美丽乡村。致力全域化推进、景观化打造、品质化提升,以农村住房改造、农业生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等实事工程为抓手,不断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县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56个,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传统村落18个。

  宝应县作为荷藕之乡,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还是宜居宜业区域节点城市。我们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产城融合生态经济,努力以城建大提速增强县域美誉度。下一步,我们将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经济。以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高水平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加快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引导企业绿色生产,未来三年内每年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0个,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6家。大力实施绿电厂房项目,在6个镇区相继启动绿电厂房建设,总占地面积570亩、建筑面积29.4万平方米。既能为新项目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又能助推全县建筑业发展。

  2、坚持统筹发展,推进产城融合。坚持东连南拓、西融北延,推动城市空间联动、组团发展。县城东部加快产业融合步伐,推动区镇连片开发,打造产城融合新示范;南部加快高铁片区与生态新城联动发展,建设以商务商贸、数字经济等新业态为重点的高铁经济承载区;西部进一步培植壮大有机农业和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实施运河大桥改扩建,改善公共设施配套,实现与城区快通畅联;北部加快整合提升城北公园片区,完善各类商业商住配套,不断提升精致宜居水平。

  3、坚持精细规划,建设宜居城市。科学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镇村布局规划,坚持以城市为龙头、镇村为节点、生态为支撑、基础设施为纽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大力推进特色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真正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加快新城吾悦、金源、时代等城市商圈集聚人气商机,实现错位发展。KOK综合体育着力完善学校、农贸市场、停车场、垃圾转运等功能性设施,加快周边商业地块、高品质住宅上市步伐。全面推行宅基地退出房票安置和房屋置换政策,加快推进城区重点区域更新改造,同步实施绿化景观提升。锚固城市生态底色,塑造城市大美形态,努力将我县打造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宜居幸福之城。我们也将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于心、根植于行,打造群众幸福、绿色生态的好地方宝应。

  请问江都区近年来如何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围绕“五区”同创好地方,聚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区方面,具体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首先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围绕江都“五区”同创好地方,聚力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区作如下解答:

  1、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严格项目准入,以最严格的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关,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项目,一律予以否决,从源头压降环境负荷。近年来,否决项目109个。腾退“两高”企业,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能耗、环保、安全、技术不达标企业,持续削减“两高一低”产能,2017年以来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化工企业628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打造“智改数转”样板区,华为、西门子等10多家头部企业落户江都,工业开票销售先后迈上1000亿、1100亿、1400亿新台阶。

  2、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方面,严格落实空气质量国省控站点责任机制,狠抓问题整改,扎实开展臭氧大气攻坚六大攻坚专项行动。碧水保卫方面,围绕“全域治理、全河达标”总体目标,全面深入落实河长负责制,出台了《江都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组织南区21平方公里水生态环境整治,全区污水处理厂“四统一”工程全面推进。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获批省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试点项目。2021年底提前完成邵伯湖3916亩“退养还湖”任务,累计整治城乡黑臭河道178条。净土保卫方面,完成农用地、重点工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工作,完成粮满仓农化、雅本制药、邵伯荇丝农场等3个反馈问题有效整改,排查化工关闭遗留地块,建立重点监管地块清单,全区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超90%,危废库存量持续下降。

  3、坚持同步推进治理和修复。强化长江大保护,扎实开展保护修复攻坚行动,国家、省长江警示片涉及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排口命名等工作,28个有问题的长江入河排口已完成整治20个,3个点位在今年完成,剩余5个点位于明年完成。强化生态修复,高标准编制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滚动推进9大类、34项重点工程,长江干流等重要水体沿线家小船厂、砂石码头(搅拌站)、234个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关停。以“治建并举”的思路推进沿江沿河等重点片区生态修复,先后对新通扬运河、三阳河等流域拆除的工矿企业进行复绿,在引江河、盐邵河等重要水体沿线建成完整林带,在沿江地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及输水通道沿线实施了白塔河风光带、星北湖湿地恢复、沿江防护林、“三河六岸”先导段、运河风情小镇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及输水通道沿线万亩,充分展示大江风光、运河风景、水乡风情。强化生态融合,将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与民生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全力打造生态景观体系,加快推进江堤加固和生态化改造工程,三江营湿地公园、南水北调源头公园等节点性、标志性工程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休闲公园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开门入园、随处见绿”,共享生态治理红利。

  4、切实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以老百姓生态环境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排污、危废处置等重点领域,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2017年以来,累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78件,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环境突出问题。2021年第二轮省环督、2022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环境问题数量,分别比2017年省环督、2018年中督“回头看”下降46.6%、42 %。

  感谢杨常委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有其他问题,会后可与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