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K综合体育“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18 07:37:07

  KOK综合体育2023年11月15日10:00,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发布内容:介绍和解读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的进展情况和成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让创新发展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最显著的标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牢记习“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实施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首的“十大战略”,成立了省科技创新委员会,高密度渐进式研究科技创新重大事项,着力构建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两城一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大幅提升,跑出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加速度”,交出亮眼“成绩单”。今年截至10月底,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18亿元,同比增长22%。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今年9月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我省2022年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143.26亿元,增速12.2%,连续7年增速超10%,河南创新发展已全面起势,正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最显著的标识。

  一是着力构筑“三足鼎立”创新格局,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核心支点。一体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依托省科学院创新平台建设研发实体39家,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在中原科技城设立郑州研究院,中原科技城在全国279个科技城中排名31位。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洛阳分中心、周口分中心相继揭牌。加快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5位院士受聘首席科学家,首批10个研究所入驻,形成“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医教研产资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高位布局推动“中原农谷”建设,核心区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家,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建成投用,神农种业实验室正式入驻,中原农谷立法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引领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中入列13家,由河南师范大学牵头建设的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高等院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5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新的管理序列,新增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我省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1家。信阳、许昌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同时,紧盯国家战略目标和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省实验室1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中试基地36家,省实验室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拓展优化。

  三是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坚持纾困解难与育企强企相结合,推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截至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56.19%。强化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依托龙头企业建设28家创新联合体,“瞪羚”企业达45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2.6万家,总数位居全国第6位,形成企业创新发展雁阵式格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政策性科创金融,全省“科技贷”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2604家(次)、150.89亿元,“专精特新贷”累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848家(次)、83.8亿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显著提升。

  四是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李蓬、张锁江、王耀献、戴玉强、于魁智、夏元清等具有深厚专业功底和丰富管理经验的行业领军人才先后受聘担任河南高校校长(院长),为河南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签约高质量人才合作项目1800余个。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遴选中原学者9名KOK综合体育、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9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0名。青年人才竞争力提升明显,郑州大学亮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首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中,2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81人获批国家级项目资助。

  五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全省7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完善我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启动实施19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03项省重点研发专项,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如,宇通公司突破了高效高密度电机系统、高集成度动力传动系统等5项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电动商用车的大批量推广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突破了焊接工艺工程化应用难题,高品质冷轧钛带卷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带动我省钛产业上下游整体协同发展。

  六是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科研院所重塑性改革,省社科院、省地质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共同形成“3+3”科研院所发展格局。在全省推行由省市县三级科技管理部门组成的科技服务综合体,充分征集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需求,提供精准高效科技服务。完善创新项目“征集、入库、出库”制度,设立重大项目项目库,改变一次性遴选方式,建立月审核、月论证、季论证、随机论证相结合的项目遴选机制。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直通车”“包干制”改革,充分下放科研经费支配权限,启动科研经费直拨改革试点,拨付周期由4个月以上缩短至21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开展创新生态评估考核,营造尊重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惟其笃行,方能致远。当前,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高位推动科技创新,举全省之力补短板、提质量、促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创新理念思路,转变思维方式,以思想之变引领发展之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坚定不移地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谢谢张锐厅长全面详实的介绍!接下来,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重要要求。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创优人才发展的“大生态”和用人单位的“小气候”。想了解一下,组织部门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首,坚持把引育人才、集聚人才作为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大事来抓,以人才第一资源更好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展现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河南担当、河南作为。特别是今年,我们聚焦打造一流人才生态,在深化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上下了很大功夫,努力让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才。当前,全省人才总量达到1410.31万人,比上年增加209.08万人,实现17.4%的大幅增长。

  一是在“引”上,更加注重高端引领、精准引进。以服务“三足鼎立科技创新体系”“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7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实施“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开展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等专项行动,吸引集聚一批能引领带动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比如,超常规举措引进顶尖人才方面,通过“一人一案”精准对接引进、“一事一议”提供政策支持、“一人一专班”全程跟踪服务,今年以来全职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11人,包括两院院士4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著名文化艺术表演家3人。再比如,打造常态化引才载体,举办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累计延揽优秀硕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4万人、本科以上人才28.2万人。

  二是在“育”上,更加注重青年培养、梯队建设。更大力度、更大规模支持青年人才发展,推动各类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对青年人才倾斜支持。比如,在扩大支持规模上,“中原英才计划”青年项目每批支持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今年一次性增加83%,由60人增加到110人。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安排50%以上的项目专门支持青年人才;在畅通成长通道上,建立优秀人才职称评审专用通道,在省级层面每年单列不少于200个“特设岗位”,专门用于3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申报正高级职称、3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申报副高级职称,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在搭建培育平台上,以实施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为重点,大幅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数量,今年全省一次性新增博士后流动站17个、达到98家。大幅提高博士后资助经费标准,对新招收的全职脱产博士后,给予20万元—40万元资助经费,按照博士后科研水平和招收单位对其评估结果给予20万元—40万元的资助经费,对出站留豫、来豫工作的博士后,省财政给予每人20万元的安家经费补助。

  三是在“用”上,更加注重放权赋能、激发活力KOK综合体育。比如在人才评价上,推进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和人才评价“破四唯”治理,修改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在充分授权上,省属事业单位实现“6个自主”,即自主使用编制、自主设置岗位、自主制定招聘方案、自主发布招聘信息、自主组织考试考察、自主办理聘用手续;在为人才松绑上,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研经费“包干制”,切实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近期,我们聚焦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在全省开展调研,结合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还将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推出符合我省实际、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具体举措,比如,对用人单位引才育才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新培养和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省财政按照每人600万元的标准给予用人主体引才育才工作经费支持;对全职引进的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省财政分别按照每人300万元和100万元的标准给予用人主体引才工作经费支持,赋予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更大自主权。

  四是在“服”上,更加注重完善体系、务实有效。比如,开展“一站式”服务,在省、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在省政务服务网站、“豫事办”APP上设立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比如,发挥市场化手段方面,组建河南省人才集团,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手段,开展高端人才引进、高端智库建设等。再比如,办好人才“关键小事”,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入学和医疗保障工作服务。比如加快推进省市人才公寓建设,明确建设标准、强化统一运营,仅郑州市就建设人才公寓17.2万套(间)、完成配租2.7万套(间),带动各地加快推动这项工作开展,更好地为各类人才服务。

  在此,也希望媒体朋友们继续关心关注人才工作,进一步宣传好我省的人才政策和工作成效,与我们一道共同营造“群贤毕至、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谢谢大家!

  我省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请问教育部门是如何来助推战略实施的,下一步又有哪些谋划打算?谢谢。

  感谢你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注。近年来,省教育厅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加快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超常举措,推动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双提升”。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是时代所向、发展所要、人民所盼。在办学规模上,我省高等学校数量达到168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将突破300万人,均位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可达57%,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续提升。在高校布局上,2023年,我们完成了信阳师范大学、郑州美术学院和11所专科学校审批设立;河南体育学院和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2所新设置本科高校,教育部专家组刚刚结束考察。加快推动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筹建工作,进一步加快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在“双一流”建设上,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双一流”建设和创建的4个指导意见,多次召开“双一流”建设和创建的咨询会、推进会、整改会,4所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在科技创新上,支持引导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建设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建设,为我省搭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做贡献,同时深度参与我省立项建设的16家河南省实验室,努力构建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在服务产业发展上,会同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印发《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联合召开推进会议,引导校企共建研发中心规范化运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1503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7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这两项指标都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重点任务。

  二是以规划引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在顶层设计上,研究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探索省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新模式。在产教融合上,推动组建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3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及50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200个工匠实验室。在职业培训上,全省教育系统高质量完成“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任务67.65万人次、取证47.42万人。

  三是以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上,出台指导意见,依据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特点,引导高校积极开展研究性教与学的改革,表彰20名河南省大学生“创新之星”,立项348个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56门示范课程、50个创新性实践建设平台,遴选100个典型案例、53个研发性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引导学生深入工程一线、科研一线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基础教育上,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为抓手,督导各市县开足开齐中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理化生等课程;依托“特岗计划”、“优师计划”等,为农村中小学补充约3000名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从源头上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参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等活动,建立大学与高中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绩,但与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与河南亿万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尤其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围绕省委确定的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加快推动高等教育起高峰、上水平,为我省教育强省和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河南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学院”,请问围绕这一目标任务,近两年我们在提升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感谢你的提问。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是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关键一子,两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务实重干,一体化推进研发体系、转化体系和服务体系的重构重塑,着力打造贯通产学研用的科研实体,形成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中试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创新链条,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身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坚持新型研发机构定位,实体化运营、平台化运作、体系化构建。截至今年10月底,共引进80位高层次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其中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12人、国家级人才35人,新招引博士、博士后近400人,人才总量跃居全国省级科学院第一方阵。根据我省7大万亿级产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的需求和人才到位情况,先后组建了量子技术、集成电路、激光制造、半导体、新型显示、先进陶瓷、生物医学等21家研究所,牵头组建了墨子、黄淮、人工智能大数据、超硬材料等省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科院、中科曙光等强化合作,开展智能超算、环形正负电子对撞和引力波天文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合作建设郑州研究院。

  二、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建设持续提速。按照“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地方政府支持”的科研组织方式,打造集聚研发机构、科技成果、科创资本、高端人才的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目前,在中原科技城打造中原量子谷,已入驻量子材料与物理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和国科量子、国盾量子、国耀量子、长江量子等一批全国顶尖的量子企业及其科研团队;在郑州高新区围绕新材料,布局了材料研究所、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先进陶瓷材料研究所和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所等高能级研究机构,并建设了近3万平方米的中试基地,吸引了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步落地;在金水区金科智汇谷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化学化工创新与中试基地;在航空港区引进中科大科研团队组建了智慧创制研究所,近3万平方米的科研与中试基地正在建设中。聚焦美妆产业与洛阳瀍河区合作共建了河南省科学院(洛阳)科创园(中原美谷),目前已招引入驻企业52家、创新团队9支;聚焦精细化工与环保新材料领域,与焦作市共建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8家、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今年7月、8月,楼阳生书记先后到沁阳和洛阳两个园区调研指导,对“不走的科学院”给予充分肯定。

  三、院地合作稳步推进。围绕把省科学院建设成开放、协作、共享、服务的大平台,与地方政府通过双向选择、协作共赢的方式,积极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聚焦科技赋能,持续加大创新资源输出,与地方政府共建河南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南阳光电研究所、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与兰考、嵩县KOK综合体育、民权等地的主导产业结合,谋划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支持许昌、商丘等地市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助力地方政府补齐创新要素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下一步,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做强科研、做大平台、做优转化,充分发挥科研、人才、成果等优势,全力为我省产业发展做出省科学院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省科技厅等相关发布单位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来,创新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实际行动,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在此,希望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持续关注和支持河南的科技创新发展,聚焦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举措成效,用心讲述河南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故事,为我省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营造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