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力和产能建设的匹配度看荣昌生物KOK综合体育的“精打细算”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7-15 10:08:34

  KOK综合体育在部分投资人眼中,荣昌生物在国内创新药企中因“花钱”力度受到争议,投资自建产能就是其中焦点之一。

  通过对荣昌生物核心产品之一泰它西普的产品力、自免市场的潜力进行分析,以及细看荣昌生物的产能建设节奏,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实这是一笔“精细账”:

  基于对市场供给的科学预判和产能建设的一般规律,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保持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动态平衡,如此一来,既能保障供给,又没有过度投入,从而将资金投入的精准度、高效性和可持续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平衡。

  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极其广泛,存在尚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难题。

  有望成为B细胞介导的自免领域重磅先导药物的“泰它西普”,有着极广的应用范围,目前布局了8个适应症。除已在国内获批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外,其他适应症的开发大有齐头并进之势——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将于近期在中国获批上市,重症肌无力适应症已经锁定数据库,正处于递交上市申请的准备阶段,IgA肾炎、干燥综合征等适应症已完成国内Ⅲ期临床全部患者入组,从今年下半年起将陆续申报上市销售;视神经脊髓炎Ⅲ期、狼疮肾炎Ⅱ期等适应症的临床研究进展顺利。

  系统性红斑狼疮之所以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一方面,是有着巨大临床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之路异常困难,多个跨国药企的研发项目均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如此,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领域又被称为“新药坟场”。然而,荣昌生物却把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泰它西普的首个上市适应症,展现出公司对泰它西普优异疗效及安全性的充足信心。国内Ⅲ期临床数据显示,其有效率高达82%,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当然,市场的表现,也没让荣昌生物失望。面对国内市场的唯一生物制剂竞品,泰它西普的双靶点作用机制迅速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销售额一路攀升:从2021年4700万元,到2022年的3.3亿元(增长462.19%),再到2023年的5.2亿元(增长57.58%),2024年上半年又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商业化转化前景,已覆盖全国多数省份的超2000多家医院,逾4万患者从中获益,创造了巨大的综合价值。

  公开消息显示,泰它西普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预计将于近期获批上市,即将成为泰它西普获批的第二个适应症。

  在2023年11月15日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荣昌生物公布了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的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泰它西普在24周时的ACR20应答率达到60%,与安慰剂组的26.9%相比有显著提高。这表明泰它西普在疗效上具有优势,将为我国超600万人的庞大患者群体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重症肌无力在中国属于罕见病。在该治疗领域,泰它西普表现亮眼,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以及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其Ⅱ期临床数据显示出极为优异的疗效。

  一方面,治疗起效迅速且效果显著,第12周时QMG评分平均降低9.5分,在第24周,泰它西普240 mg组的QMG评分平均降低9.6分。在临床上,QMG评分降低3分即视为有效应答,降低5分则视为显著应答。

  另一方面,泰它西普的疗效覆盖面广。在第24周,240 mg组患者获得QMG临床意义应答(评分下降3分及以上)的累积百分比达到100%,获得QMG显著应答(评分下降5分及以上)的累积百分比为86.7%。相比之下,其他药物QMG应答率仅为63%(评分下降3分及以上)。

  目前并无用作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生物药获批,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泰它西普干燥综合征适应症的国内Ⅲ期临床试验已于今年5月13日完成全部患者入组,将于明年提交上市申请,这表明其研发进度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NO.1。

  泰它西普一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风湿病学》(RHEUMATOLOGY)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展示出良好临床获益。与安慰剂相比,泰它西普治疗组在第12周和24周能明显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和多维疲劳量表(MFI-20),并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安全耐受,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在备受关注的IgA肾病领域,泰它西普同样是一个有潜力的竞争者,同样具备领先的临床研究领先优势。5月17日KOK综合体育,荣昌生物宣布泰它西普治疗IgA肾病的国内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将于明年申报上市。

  Ⅱ期临床数据显示,240mg泰它西普,每周一次,共计24周的治疗,可以使IgA肾病患者的平均尿蛋白定量下降49%,这一下降比例在目前在研药物中属于领先水平。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约800余万人,其中我国100余万人;全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4220万人,其中我国约620万人;全球干燥综合征患者约409万人,其中我国约64万人;全球IgA肾炎患者约973万人,其中我国约228万人;全球重症肌无力患者约114万人,其中我国约20万人。由此可见,以上适应症的全球患者超过6500万人,其中我国患者人群超过1000万人,相当部分人群无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只有普通的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疗效差,毒副作用大,存在着极大的尚未被满足的重大临床需求。

  从以上泰它西普相关适应症临床试验进度来看,从2024年开始,在未来的两三年之内,这些适应症都将获批上市,并转化为商业价值,对于在自免赛道按照大单品打造的“泰它西普”来说,市场潜力极其可观。

  基于对泰它西普产品力分析,以及巨大的自身免疫市场需求,可以预见,因泰它西普疗效优异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市场需求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那么,如何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产能,稳健保障产品的持续放量,是一个现实而重大问题。毕竟,大分子药物的及时供应,需要足够大的产能规模支撑。过去几年,部分PD-1头部企业就因为产能的限制,制约了抢占市场的动作。

  其实,荣昌生物早在2019年就基于对临床研究进展和市场需求的科学预判,前瞻性地布局了新药产业化建设项目,并于2020年拉开自建产能的序幕,也就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总投资超23亿元的荣昌生物三期、四期工程。

  一是,对于一家biopharma来说,自主化的产能建设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是保质保量安全供给产品的基本保障,也是降本增效的核心环节。不管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还是恒瑞医药等药企,近年来都在自建大分子药物产能,且投入规模越来越大。就在7月初,恒瑞医药宣布PD-1卡瑞利珠的10000L不锈钢生物反应器生产线获批,正式进入“万升规模”时代。

  二是,对于药企而言,生产基地建设周期较长、认证程序复杂,生产线获批时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产能的爬坡也要时间,因此适度超前布局是合理且必要的。即便是打好了产能建设的提前量,届时也有可能会被超预期的市场销量扰乱节奏。

  为保证“泰它西普”上市后的市场供应,荣昌生物未雨绸缪,调整工程建设顺序,于2020年投资6.4亿元首先开工建设了发酵规模2.4万升、年产200万支“泰它西普”的四期工程,并于2022年建成,等待生产场地补充申请的获批。

  尽管早有预判,但“泰它西普”于2021年获批上市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因疗效优异及不可替代性,使用患者剧增,销量实现快速增长,产品供给能力一度受到挑战。如果新增生产场地补充申请不能及时获批,部分患者将不能按需供药,国际市场开发亦将受到影响。幸好,四期工程补充申请于2023年11月及时获批准,新产能的释放弥补了数十万支的市场供药缺口,满足了广大患者的临床用药需求。

  由此,初踏新药产业化的荣昌生物变得更加成熟,审慎加速建设体量更大的三期项目,这是一个总投资16.8亿元,规划建设发酵规模达到12.6万升、年产能1100万支泰它西普的巨大工程,目前正处在验证阶段,预期在明年陆续投入使用。

  打破原本规划的顺序,先建四期、后有三期,体现了荣昌生物对市场销售趋势的精准研判:

  考虑到供不应求的可能,优先推进投入较小、周期较短的四期工程,首先满足短期的市场需求;在满足短期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推进投入较大、周期较长的三期项目,最终满足中、长期的市场供应,彻底解决供应层面的短板。很显然,荣昌生物产业化项目建设顺序的颠倒是表象,发展的逻辑既是遵循了事分轻重缓急的辩证,又是审时度势的顺势而为KOK综合体育。

  总体上看,荣昌生物规划建设的生产车间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发酵规模16.2万升,设计的年产能分别是融合蛋白制剂1350万支、ADC制剂450万支,预留了合理的产能空间,实际产能将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建设完成。荣昌生物倾力打造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生产体系,通过了欧盟质量受权人的审计,相关产品已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支持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按照现有产能来看,“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的产能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可满足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用产品的需求,为产品国际商业化供给留下空间。换句话说,现有产能可以动态满足公司的销售需要,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升级,生产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产能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KOK综合体育、前瞻性与市场供给实现了紧密结合,节奏把握拿捏得当,既能保障供给,又没有过度投入,风险控制非常得当。

  参考海外顶尖药企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它们都是市场节奏的掌控者,共同之处是能够预见并应对市场难以预测的变化,从而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在医药行业,发展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因此没有时间犹豫不决。从这个角度来看,荣昌生物的产能规划和市场前瞻展现了其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未来机会的精准捕捉,这将是公司持续成功的关键。